11年前的一件事让我彻底爱上了中国!这个巴铁的一番话出乎意料...
“美版知乎”Quora上有网友提问“喜欢中国的人为什么这么多?”底下的答案五花八门,从便利的交通到良好的治安,从悠久的历史到奇妙的美食,但大多都是在枚举中国的优点。
但巴基斯坦网友乌萨马·艾哈迈德是个特例,在他的故事里中国之所以可爱,不在于她软硬实力有多强大,能提供多少美好的“身外之物”,而是因为某些触及人内心深处的东西。中国与亚非拉的传统友谊是前人留下的宝藏,在中国不断“走出去”的新时代显得弥足珍贵。
由于工作保密要求,艾哈迈德无法提供头像照片,但他告诉编者自己热爱中国文化和人民,努力增进巴基斯坦及其他国家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希望能扭转某些外媒制造的偏见。
乌萨马·艾哈迈德在Quora上的回答
文 | 乌萨马·艾哈迈德
译者 | 吴迪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观察者网”(ID:guanchacn),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2007年,我作为巴基斯坦政府代表团的一员前往意大利参加一个全球能源行业大会。那场会议请来了各路嘉宾,有能源专家就各种能源问题发表演讲,也有关于核能未来发展方向的激烈辩论。我们参与了一些活动并针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能源问题提出了一些比较业余的建议。
但展销会才是此次大会更重要的部分,各大公司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家的产品和服务寻找潜在买家。
可我们对展销会本身并不十分感兴趣。各国企业都知道巴基斯坦只是个“小虾米”(那时候巴基斯坦政府拨给能源的预算有限,因此我们没有什么购买力)。来自美国和欧洲的能源行业高管们忙着吸引沙特、印度、中国、巴西等“大鱼”,对我们这些巴基斯坦人几乎视而不见。我们则落得清闲,在会场瞎溜达。
我们闲逛时偶然经过了中国代表团。一名来自壳牌公司的意大利美女正在给代表团领队介绍她公司的产品,所有中方成员都在旁一边静静聆听,一边认真做笔记。
我们出于礼貌,也在旁驻足片刻。当时中方领队注意到我们的存在,友好地微笑着和我们握手,问我们是否在等他们结束。
“哦,不不,您请继续,”我们回答道,“我们只是想跟你们打声招呼,我们来自巴基斯坦。”
这位中国绅士的脸上瞬间绽放出神采。“巴基斯坦!” 他热情地抓住我的手喊道,“原来是巴铁兄弟啊!”
那个瞬间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我至今都清楚地记得每一个细节。那位意大利女士看见我们竟受到中国代表团如此热情的问候,流露出诧异的神情。临近展位的工作人员也纷纷转身侧目,想看看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他们都十分惊讶,不明白全场最受瞩目的中国代表团为何对微不足道的巴基斯坦“小虾米”如此热情。
许多人困惑于中国何以广受发展中国家爱戴,其实原因就在这些小小的瞬间里,这些看似毫无关联、易被忽略的人际交往细节往往最有魔力。会议期间,我们和非洲、东欧、中亚等地的代表团都进行了交流,大家都对中国代表团报以尊重和好评,因为你来自非洲还是亚洲,无论你所代表的国家是大是小、是轻是重,中国人都会以同样的热情和尊重对待你,仿佛你的国家与中国具有同等的规模、实力和重要性。
许多分析和评论人士想通过实证方法和数据来量化这种“尊重”,以科学的口吻解释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如此敬重中国。他们着眼于投资和贸易数据,关注中国不断增长的出境工作和留学人口,并对逐渐“走出去”的中国媒体加以研究。
当然,从这些角度分析都有各自的道理,本页面的各个答主也都为“人们为什么喜欢中国”提供了各式各样解释,比如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中国文化的亲和力等等。
因此请把我的回答看作众多理由中的一点。我认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民众,之所以喜欢中国是因为中国人仍然把自己视为我们的一份子,而不是以帝国宗主、优越人种或殖民地主人自居。中国人认为自己是第三世界人民的同志,是我们一条壕沟里的战友,他们认为自己的国家与我们一样同属发展中国家,面临同样的困难和忧虑,憧憬同一个互惠互利的未来。
我无需用诗性的语言刻意粉饰冷战,就在与中国人共事的个人经历中,我也同样感受到了可贵的同志情谊。不远万里来到巴基斯坦的中国人与我们并肩工作,头顶同样的烈日,脚踩同样的泥泞,忍受着同样的蚊虫叮咬,经历着同样的刺骨严寒,穿越同样的狂风暴雨。他们跟我们一起每日辛勤劳作,一起面对问题和烦恼,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在同一个操场里踢球,用U盘交流两国最火的影视剧。
并肩工作的中巴两国工人
有一次我把这些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一个在海湾地区跨国公司工作的朋友,他根本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因为他与海湾地区阿拉伯人以及西方国家外派人员相处,完全是另一番体验。就连我身边那些去韩国工作学习的朋友,听到这些事迹也都有点吃惊。
工作以外的日常生活也是这样。西方国家常驻巴基斯坦的外派人员往往聚居在高端小区,这种地方房屋阔气、守卫森严,而且拥有大型发电机。他们与当地居民毫无往来,说他们住在另一个星球上也毫不夸张。而就在两天前,我在倒车时刚好经过一对中国夫妇,他们骑着摩托车在拥挤繁忙的集市里穿行,那属于巴基斯坦各大城市普通得不能更普通的地方。
中国人在我们的国土、城市和街道上和我们一起生活、行走、呼吸、吃喝、工作。我们经历的困难,比如电网超载、燃气短缺、网速奇慢等,他们与我们一起面对。当我们发现中国人过得跟我们一样真实的时候,中巴两国人民之间便建立起了相互尊重的纽带。他们本来完全可以选择住进宽敞的院落,而且实际上巴基斯坦政府基于安全考虑也试图要求中方人员避免与巴国普通群众杂居在一起,但中国人婉拒了。尽管可能面临危险,他们仍然选择和我们住在一起。这在我们看来,是件天大的事。
我在埃及时也与当地的中国代表团相处十分融洽,非洲和中东代表团也非常喜欢跟中国人打交道,因为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空闲时间,中国人都非常愿意探索当地文化,都高度尊重当地居民,都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都乐于与当地人交流。而我却从来没在埃及看见过来访的欧洲代表团,大概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吧。
很久以前我曾访问过中国,那是一段非常棒的回忆。中国政府、军队和外交要员同我们密切交流讨论,在很多方面既征求我们的意见,也提出他们的看法,甚至还分享他们的个人经验,在听取我们陈述时,他们听得无比专注。
我们受到了极高的礼遇,被安排下榻在舒适的宾馆里,任何人偶染小恙都能立即得到医疗救助,而且还陪我们染病的同事前往医院,确保我们在城市不至于迷路。不管你在巴基斯坦是高级官员还是平头百姓,中国人都会彬彬有礼地平等相待。
读到这里,或许有人觉得不知所云,因为他们无法感同身受。但我作为巴基斯坦人很清楚,我们的国家在世人眼中总与贫穷、暴力、恐怖和混乱联系在一起。当我们说我们来自巴基斯坦时,没人对我们另眼相看,甚至没人在意。长期以来,我们逆来顺受,早已习惯了这种境遇。
所以在那个展销会上,当那位中国代表热情地与我握手,不顾旁人眼光大声称呼我们为“巴铁兄弟”时,某种东西在我们的生命里留下了痕迹。那一次握手不仅是两个国家公民之间的惺惺相惜,更意味着下一个超级大国给予了西方媒体口中的失败国家充分的尊重。
在对外交往中做到“亲诚惠容”,路才会越走越宽
我知道还有千千万万的人跟我有类似的经历,也许10年、20年、30年后他们会成为各自国家的高级官员、政治家或企业高管。那时,当中国官员寻求我们的帮助,或者中国公司前来竞标某个项目,或许我们当中会有人想起当年的点点滴滴,想起中国人曾经给予我们的尊重,我们自然会对中国人给予便利。
不相信?那就看看旁遮普省首席部长夏巴兹·谢里夫在中国人面前多么平易近人吧。当他听说中国人用“旁遮普速度”来形容工程进度神速时非常激动,认为这是对他行政管理能力莫大的赞誉,所以他把许多工程以十分优惠的条件,甚至跳过公开招标步骤,就批给了中国公司。
根据我对非洲、中东和亚洲各国代表团的了解,大家在与中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都对中方谦逊、尊重和友好的态度留下了深刻的正面印象。当这些代表团的成员各自晋升到高位之后,他们也都会对中国抱有亲切感,愿意支持中国。这种全球影响力和正面形象不是靠金钱堆砌出来的,也不是靠12艘航母施加压力换来的。
我曾经认为,我们之所以对中国形成正面印象,是因为跟我们打交道的中国人属于“黄金一代”。他们出生时国家还贫穷羸弱,经过他们的努力打拼国家飞速发展,到他们老去时国家已跃居世界强国,这种经历很像美国的黄金一代。这代人拥有超级大国公民的一切权力,内心却保留着中等国家公民的谦逊和尊重。有这种经历的人即便统治全世界,也能平等对待地位卑微的人。
不可否认,年轻一代中国人生下来便只认识一个富强的中国,他们没有经历过国家积贫积弱的岁月,没有奋斗建设祖国的经历,或许有一天他们会变得和美国人一样自负。但从我与中国年轻网友在Quora上的交流接触来看,上面提到的那种担忧显得有些多余,因为我发现这些年轻人和他们的父母长辈一样,仍然十分尊重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的人民。
我希望上述回答不会因为缺乏量化数据或科学论证而显得杂乱无章或令人失望。也希望大家不要误会我有意诋毁西方国家,因为许多西方人也给我留下美好的回忆。根据我长期从事数据分析的经验,有些东西不是数据能说清楚的,有些东西就是比较神秘、比较朦胧,我们只能将其归结为“人”的因素。而从这个角度来看,你会发现中国对许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都有这种神秘的吸引力,它源于一些最细微却最古老的东西:尊重、平等、合作与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