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中国夫妇在日本成立“双刘社”推广京剧
据日本《新华侨报》微信公众号报道,京剧,是与中国画、中医并称的三大国粹之一,更与古希腊歌剧、印度梵剧并成为世界三大戏剧。在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作为京剧的发祥地,自然是其扎根最为坚实的一片沃土,但是,许多人或许不知道,一对富有使命感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夫妇竟已将京剧带到了日本的每一个角落。
刘东风、刘妍夫妇既是戏台上的默契搭档,生活中也是鸾凤和鸣的夫妻。丈夫刘东风从11岁起学习京剧,后考入中国艺术的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后又进入历史悠久、规模最大、艺术底蕴最为深厚的北京京剧院。刘妍也是从11岁开始学习京剧,从沈阳京剧院附属艺术学校毕业后进入到沈阳京剧院。而后从两人的经历不难看出,他们在中国时就已是顶级的京剧艺术演员。
所谓“是金子到哪儿都会发光”,现在刘东风和刘妍夫妇已经演遍了全日本。观看过“双刘舍”京剧表演的日本人有上至80岁的老人,下至幼儿园的孩子;既被邀请到日本三大神宫之一的伊势神宫迁宫仪式进行表演、更被邀请参加日本放送协会NHK收视率极高的晨间儿童节目向全日本的孩子介绍京剧,还被日本“人间国宝”之一龙贞水邀请到自己的《讲谈·西游记》评书会上进行演出,也被日本各地的大中小学校邀请向孩子们介绍京剧文化。
不忘初心
将京剧从中国带到日本发扬光大是刘氏夫妇的“初心”。当年,刘东风靠着自己刻苦练就的一身绝活而通过了选拔参演样板戏,在那个年代犹如捧到了“铁饭碗”。随着1980年代改革开放,赴日留学的浪潮冲击着刘东风这代人,身在其中的他也萌生了去日本开拓眼界的想法。1990年,他放弃国家公务员级别的“铁饭碗”——北京京剧院的表演工作,只身前往日本留学,出于对京剧的热爱,他临行时行李囊中就塞满了表演京剧所需的一整套行头。刘妍作为残留孤儿后代,1992年随母亲到日本生活。夫妇两人到日本的时间虽相隔两年,但有一点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到日本之后对京剧的关心和热爱丝毫没有减少。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冥冥之中促使两人走到了一起。
1992年,初到日本想着对日本京剧状况进行摸底的刘妍,在东京日中友好会馆观看了一出《三岔口》的京剧。出乎刘妍意料的是,日本竟然也有不亚于中国本土的高水准京剧演出!尤其是台上的刘东风,精湛的演技征服了刘妍。刘妍说道:“能在日本找到在京剧领域志同道合的人生另一半真是比登天还难。当时就感觉到自己的艺术生命得到某种延续。”相见恨晚的两人很快熟悉了起来。同年,刘东风和刘妍遍进行了第一次同台演出《三打白骨精》,刘东风的武丑功底加上刘妍刀马旦出身,天衣无缝的配合让台下的中日观众看得连连叫好。
然而刘氏夫妇的绝活儿,其实是“双人京剧变脸”。在全日本乃至全世界开创了两个“首次”——首次在京剧中融和川剧变脸;首次进行双人京剧变脸。
相遇“变脸”
“川剧变脸”一直以来都是艺术领域中的国家机密之一,作为京剧演员的刘氏夫妇又是从哪儿学会的呢?这场缘分要从一次“救场”说起。1999年四川省川剧院到日本进行公演,不巧其中一位演员的签证被拒,迫不得已只能在日本再找一位有功底、有经验的演员,而刘妍正好被选为这次的“救星”。排练时在后台亲眼看到变脸,刘妍深感震撼,虽然想学,但由于变脸不外传的规矩,她并没有开口。川剧师傅看到她缄默无言却满眼期待与崇拜,考虑到场场演出的优秀表现,认可了刘妍是个优秀而靠谱的演员,便主动提出教夫妇俩变脸绝活儿。
两人喜出望外,不敢耽搁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立刻启程前往川剧的大本营——四川成都。夫妻二人凭借着自身努力和秉异的天赋,刻苦学习了一个月后回到日本。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为了尽快完全掌握住变脸技法,两人让他们的孩子当自己变脸表演的第一个观众。只要孩子说“穿帮啦”,二人就继续苦练。
双刘舍成立
事实上,日本是一片可以容纳各种异国传统文化的广阔天地。尤其中国京剧是世界知名的中国传统文化。只要一有京剧演出,常常会吸引大量的普通日本民众和在日华人的关注。也正因此,两人尽管从中国到日本,人生发生了巨大转折,但京剧的演出几乎没有间断。
京剧表演,是刘氏夫妇的看家本领,但京剧对他们的意义却远超于此。对于他们而言,京剧更像是生命的一部分,因此在日本传播中国的京剧传统文化,就像是在不断践行他们生命的意义。
2011年3月11日,震惊世界的东日本大地震让整个日本社会都陷入了悲痛之中,许多大型的庆典演出活动都因“自肃”(停止公共娱乐活动或缩减娱乐活动的规模)而陷入沉寂。这让许多在日的华人歌唱家和舞蹈演员都迫不得已放弃热爱了一辈子的表演行业,另谋出路。好在,刘氏夫妇所代表的“传统艺术文化之魂”、“中国国粹”受到的影响相对小些。但是,震灾对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让刘氏夫妇对人生的价值和艺术的意义陷入了深深思考。他们决定从经纪公司“独立”出来,去拥抱更多的机会,以期更快速、广泛地传播他们热爱的“京剧艺术”。就在2011年年内,他们将想法付诸了实践,成立了“双刘舍”。“双刘”的记事本上,每个月都满满当当的排着10余场演出。
在日本发展京剧和在中国不同,国内的戏班子里,演员只顾演好一场戏即可,从服装、道具、化妆、音乐、宣传都有专门负责的人。到了日本,所有大小事务都得靠自己。但不论是在来日之初,还是成立双刘舍之后,这些问题都没有成为两人将京剧表演坚持下去的阻碍。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热爱京剧,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
刘妍会裁缝,就自己买来布料做戏服;刘东风懂录音剪辑,就负责剪录京剧的配乐。就连变脸用的面具,也是两人自己亲手绘制的。除此之外,为了给日本观众带来原汁原味的京剧表演,在明知表演场地的地板上因没有铺地毯而又滑又硬,但为了演出效果,和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不缩减技巧表演和翻打动作。
为了让日本人更容易接受京剧,“双刘”在每次演完一出戏之后,都耐心用日语向观众解释这场戏的主旨和情节,然后再演另外一出,又再详细解释一次。他们认为,只有让不懂中文的观众们也能看懂京剧,才能把京剧背后深厚的文化精髓传播出去,否则就只是看一场“热闹”。
此外,他们还注重将京剧变脸和日本元素结合。传统的京剧变脸都是经典的几个面具,日本人虽然看得津津有味,却不知面具代表的人物是谁,没有亲切和熟悉感。于是,“双刘”亲手制作了“熊本熊”、“面包超人”“哆啦A梦”等日本卡通面具。当面具突然变成这些形象时,观众的反应立刻从欢呼转为哄堂大笑。中国的传统艺术和日本卡通文化的结合,这一新一旧的结合展现了“双刘”的智慧、变通和幽默。
传播京剧,从“娃娃”抓起
“双刘舍”的名声传播开后,每年都会收到几十家日本中小学校“艺术鉴赏会”的邀请。他们除了给学生表演京剧之外,还会给他们讲背后的故事。更有意义的是,他们给学生们亲自化上妆,穿上戏服,让孩子们亲身感受京剧的魅力。每次艺术鉴赏会后,双刘都会收到好几十份厚厚的观后感。有的学生说,京剧太精彩了,我长大后一定要去中国看看;有的学生说,京剧代表的中国文化太迷人了,我要开始学中文!双刘深知,这些义务演出都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了一颗“中国”文化的种子。将来,这些种子生根发芽,会引领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
在日本20余年的表演经历,“双刘”也积攒了不少铁杆粉丝。有一次,“双刘”计划到神奈川进行演出。一位84岁高龄的日本人伊藤先生是他们的忠实粉丝,得了重感冒却还戴着口罩在路上发着“双刘舍”的演出传单。演出当天,伊藤先生亲自带着他们到确认演出场地,带他们到后台休息并主持了整场表演。还有一位日本人在10几年前看过他们的演出,一直念念不忘。今年在社交网络上看到演出宣传,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特意发来邮件向他们问好。在为一些退休老人进行演出时,老人们特意所有演出结束后找到在后台“双刘”,表达了自己对京剧的喜爱和对“双刘”的敬佩。每次演出后要求合影和索要签名的热情观众常常排起长队,让会场陷入混乱。
其实,和“双刘”同期的京剧演员,早已经退居二线进行京剧教学的工作。但是,今年已年过半百的“双刘”夫妇还奋战在京剧表演的第一线。他们曾经因表演日程需要,一天内从日本最南端的冲绳飞到最北端的北海道;刘妍更是在剖腹产完半年后既重新登上京剧表演舞台,尽管跳跃腾空时仍感到五脏六腑都在晃动。他们内心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只要还能站在舞台上,就要继续在日本以京剧为窗口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支撑“双刘”近30年活跃在异国他乡京剧表演一线的,是从小勤学苦练,刻苦努力打下的专业基本功。基本功可以练,但对于积极的人生的态度和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却不是人人都怀抱着。他们敬业勤恳,从不停歇,珍惜每一次演出机会;他们精进不休,将川剧变脸从祖国带到日本;他们融会贯通,将京剧和变脸融合,将变脸和日本元素融合;他们坚定初心,哪怕在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让京剧在异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