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续力千年“海丝”梦
新华社福州5月2日电 题:福建泉州:续力千年“海丝”梦
新华社记者刘亢、邰晓安、黄鹏飞
穿越历史的长河,宋元时代,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的泉州盛极一时,无数东西方商船日夜往来,留下了“涨海声中万国商”“市井十洲人”的繁华图景。
如今,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门户的泉州,随着“一带一路”合作再次走进世人的视野,成为丝路沿线各国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热土,一个跨越千年的“海丝”梦想正在这里接续。
千年古港再复兴
站在古老的石湖古码头边上,千年的石阶在潮水拍打下时隐时现。这座唐代航海家林銮所建的码头又被称作“林銮渡”,是泉州古“刺桐港”的重要商贸码头。
“古时候的船工就顺着这些石阶走,把海外运来的货物一担一担转运到内地。”渡口所在的石渔村村支书郭志猛介绍,尽管已不再是远洋贸易的停靠站,石湖码头依然承载着泉州人的“海丝”记忆。
如今,石湖古港已没有昔日“千帆竞发”的景象。但在不远处,一座现代化的新港——泉州港石湖作业区正在崛起。
“古代码头靠人力挑货,30吨的船,需要30个人一天一夜才卸完。现在新码头里,10万吨级的货轮只需8个小时就可以卸完。”船舶公司老板郭跃民曾在沿海跑过渔业捕捞,也转型做过运输贸易,在他眼中,新旧石湖码头的更替就是“刺桐港”的新生。
如今的泉州港是中国东南沿海自然条件最好的港口之一,也是亚洲国际航线上重要的贸易港口之一。2016年,泉州港口外贸进出吞吐量达到3667万吨,同比增长8.52%。泉州港正借着“一带一路”东风迅速发展。
“‘一带一路’是个好机遇,我们也想再干一番事业。”郭跃民说,石湖人世代向海而食,目前侄子的船队已在东南亚港口开拓市场,公司生意开始延伸到“海丝”沿线各地。
2015年,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正式成立,古城泉州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创始城市之一,同时吸引了联盟工商理事会落户泉州。在泉州人眼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已不再是古老的历史或者单一的航运,更是广大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指南针。
“我们跟伊朗伊斯法罕商会搭建了友好商会关系,跟越南、孟加拉、柬埔寨等许多国家都有投资合作项目。”理事会秘书处主任陈苍松介绍,目前理事会已签约设立了4个百亿级别的基金,正发挥平台作用引导国内企业在“一带一路”更好地贸易投资。
“以海陆丝绸之路工商企业发展基金为例,首期30亿规模基金已启动筹备,将推动福建鞋纺、食品、服装、建材等产业与东南亚开展经贸合作。”陈苍松说,“有了平台的支撑,企业在海外正走得越来越扎实。”
“十洲人”的新梦想
“闽南人天生有着好客的性格,在这里你能找到家的感觉。”2008年,尼日利亚歌手鲍比跟着朋友来到中国,曾在多地酒吧轮流驻场。一次机缘巧合,他被邀请到泉州参加演出,并在泉州电视台的“闽南语春晚”上一炮而红,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民间艺人。
“现在连街上的陌生人都会跟我打招呼,你能感觉到人们真的把你当做朋友。”鲍比介绍,在本地朋友的帮助下,自己已经开始准备第二张专辑,同时他也正在介绍着更多朋友从非洲来到泉州。
如今,越来越多的“鲍比们”来到泉州生活、求学和创业。土耳其人唐强说,自己曾经面临两个选择,定居美国过着安稳的生活,或者到中国创业当老板。二者之间,唐强最终选择了中国。
泉州南安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石材交易中心之一,来自石材大国土耳其的唐强正是在这开始创业。“我们公司有3座矿山,一年可以产20多万吨石材荒料,基本全都销往中国了。”怀着创业梦,唐强从土耳其来到福建,一边在学校里学着汉语,一边开始从事石材贸易。
“‘一带一路’真正带动了无数人合作共赢。”唐强以土中贸易举例,“近年来,土耳其与中国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规模不断扩大,仅仅这一项,企业贸易成本就能节省超过10%,生意也越来越好做。”
2016年,泉州与“海丝”沿线国家年贸易总额超过121亿美元,约占全市贸易总量的50.6%,吸引“海丝”国家投资者来泉设立企业1565家,实际利用外资额23.7亿美元。仅南安一地,已有300多家石材企业沿着“一带一路”开始了国际合作,全产业链年产值超过600亿元。
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繁盛之时,泉州成为了沿线各国商船云集之地,留下有“市井十洲人”的美谈。如今,随着“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的深化,泉州再次成为了“十洲人”的造梦之地。
薪火相传的“中国风”
和中国老板郑鹏飞认识后,德国人苏书便做出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决定——来泉州德化工作。
“来中国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这次终于做出了决定。”苏书从小对中国文化十分感兴趣,曾在大学里学过汉字,如今他计划在德化常住,借着瓷器的创造和贸易开展德中两国民间交流。
瓷器、茶叶曾是古代“海丝”贸易的重要商品。产于德化的白瓷沿着“海丝”西行到达欧洲,被欧洲贵族称作“中国白”。至今,许多欧洲的博物馆中都藏有德化瓷器,德化也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外销瓷生产基地。
“德化白瓷对欧洲‘瓷器热’起到了药引的作用,也间接带动了后来青花瓷的兴盛。”德化县蕴玉瓷庄传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苏献忠说,中外文化交流如今在德化陶瓷界愈发热络。在400年薪火不断的古龙窑——月记窑,许多创作者不断从印度、法国、英国等国家前来入驻。
同样,产于泉州的乌龙茶也在欧洲掀起了强劲的“中国风”。今年初,由福建省政府与泉州八马、三和等茶企合作的“闽茶海丝行”走入英国、法国、西班牙。首批15家福建茶企与英国合作方签署4.86亿元销售合同,并于伦敦设立了闽茶文化推广中心。
在泉州安溪,三和茶业公司与意大利TWB集团达成合作协议,将在罗马和米兰合作开设多家工夫茶道馆。“我们计划开发3万亩定制茶园,引入意大利的专业团队开展国际化生产。”三和茶业董事长吴荣山说:“同时我们还将在欧洲的茶道馆、咖啡店、酒店等各类场所开展茶文化推介,让茶叶从农业贸易真正走向文化贸易。”
因海而兴,借海出行。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新时代命题下,古城泉州的“海丝”记忆正在苏醒。承载着千年古港的开放精神,古城泉州正在向世界展示着更为深厚的中国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