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西方陷入“软”发展,中国正尝试“硬”货
核心提示:要想发展,你需要“硬”货:你需要公路供农民运输商品,需要快速铁路,需要桥梁来跨越河流,需要隧道来连接住在山脉两端的社区。“一带一路”提出了有关三个大洲发展的一种能动的观点。
参考消息网5月19日报道 英国《卫报》网站5月17日刊发布兰科·米拉诺维奇的文章《西方陷入“软”发展,中国正尝试“硬”货》称,由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将经济利益与政治分开,与今天采用的在更大程度上受意识形态驱动的方式相比,它或许能够更成功地解决政治领域的问题,并推动和平合作。
文章称,该倡议有两方面值得强调:范围和理念。它的范围广大。涉及60多个国家,包括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和非洲东部。
文章称,自二战后开启西欧大发展以来,我们尚未见过与“一带一路”类似的倡议。主要的西方国家基本上丧失了能力,或者对大规模计划不再抱有幻想。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理念改变的结果,也是“退回自我”,即富裕国家变得几乎不敢与贫穷世界打交道,担心这会令它们不知所措。要不怎么解释它们不愿实施此类似乎非常容易、将推动贸易和地区政治稳定的项目,例如在西班牙和摩洛哥之间建一座桥,甚或是意大利人考虑过的在它南部的奥特朗托和阿尔巴尼亚之间建一座桥?
文章称,更重要的是,“一带一路”代表发展理念方面的一项重大转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西方主导的发展组织的理念是,发展不再被认为是建造实体工厂和桥梁,而是制度建设和政策改变。这是一种完全符合里根-撒切尔时代思想气候的新态度。这种观点认为,国家未能发展的原因是它们采取了错误的政策:如果一个国家实行私有化、放松管制并放宽对价格和外汇等的控制,那么私有企业会迫不及待地利用机遇,发展自会到来。这些观点体现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华盛顿共识”中。
文章称,这就是发展援助和贷款如何转向了一些“软”领域,这通常意味着很多有关当地赋权、私营部门发展、政府透明度等的会议。
“一带一路”倡议将我们带回了上世纪80年代以前在发展贷款方面的一种流行理念。发展不会自己到来,它不仅仅涉及制定合适的价格、降低税收以及对一切放松管制。要想发展,你需要“硬”货:你需要公路供农民运输商品,需要快速铁路,需要桥梁来跨越河流,需要隧道来连接住在山脉两端的社区。“一带一路”提出了有关三个大洲发展的一种能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