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新闻网

中国医生“肠卒中”治疗研究获国际认可

ggw
点击关注意大利大全

  中新网上海6月1日电(记者 陈静)欧洲血管外科协会(European Society of Vascular Surgery, ESVS)新近发布《肠系膜动静脉疾病诊治临床实践指南》,在全球首次为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AMI,俗名“肠卒中”)规范诊治提供了依据。中国血管外科专家AMI腔内治疗经验被指南多次引用,其创新构建的治疗技术得到了国际医学界认可

  仁济医院1日透露,该院血管外科医师杨硕菲总结AMI腔内治疗经验,发表于《Thrombosis Research》杂志的相关论文,被《肠系膜动静脉疾病诊治临床实践指南》6次引用。这标志中国医务人员构建的相关联合诊疗模式以及多种创新治疗技术得到了国际专家的广泛认可

  中国医务人员的创新研究不仅被国外科技媒体Highbeam Research报道,意大利著名血管外科教授Raffaele Serra也特意为相关研究撰写述评,高度肯定其重要临床意义。

  据知,相关探索由仁济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张岚指导完成。张岚当日介绍,俗名“肠卒中”的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AMI),是指血栓形成、栓子阻塞、血管夹层等多种原因引起的肠道急性缺血,死亡率却高达50%。张岚告诉记者,传统外科治疗AMI主要依赖全身抗凝,手术切除坏死肠管的被动模式。由于病因难以去除,术后极易导致缺血复发、肠道多次坏死,患者治疗周期长、花费大,效果不显著。

  这位专家透露,近10年来,随着血管增强CT的广泛应用,更多AMI病人在大面积肠道坏死前即可获得早期诊断,血管腔内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 AMI早期血管腔内治疗已经在其所在仁济医院血管外科成功开展,治疗有效率大于85%。该院还组建了“肠卒中”快速反应团队 ,确保AMI病人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有效治疗,恢复肠道血供。

  采访中,张岚直言,目前,“肠卒中”诊治在中国国内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多数医生只能凭借个人的技术经验以及所在医院设备条件开展治疗,疗效总体不佳。张岚指出,本次ESVS指南的发布为中国医务人员规范AMI治疗提供了依据,也为其继续在AMI血管腔内治疗上开展研究和创新提升了信心,以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AMI诊治路径,造福更多“肠卒中”病人。(完)

点击关注意大利大全
广告
  • 近日热门新闻

    ------------- 赞助商广告 -------------
    中文新闻版块
    热门新闻
    欧洲侨报
    华人谈
    华人街
    新华时报
    欧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