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说过:你想过普通人的生活,就会遇到普通人的挫折。你想过最好的生活,就一定会遇上最强的伤害。这个世界很公平,要想得到最好的,就一定会给你最痛的。
回顾他的一生,从一无所有到富甲天下,经历了多少最强的伤害和百折不饶的奋斗,才创造了华人世界的传奇:从12岁开始工作,到90岁退休,他占据华人首富之位长达20多年之久。回眸今日的财富榜,人来人往,有人高歌登榜,有人落寞隐退。他的退休,或许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一个中产阶层坠落之后的逆袭故事
李嘉诚1928年生于广东潮州一个书香家庭,爷爷是清朝最后一届秀才,父亲李云经是小学校长,母亲庄碧琴是大家闺秀,还有两位伯父东渡日本获过博士学位。这样的家庭出生,放在今天也算得上是书香门第,中产阶层的典型代表。
少年李嘉诚耳濡目染,学习勤奋,算术是他的强项,常常能考前三名。他还喜欢古典文学,从中学到不少的做人道理。
然而一帆风顺的人生却遭遇了时代的变故,从中产之家坠入贫苦。战乱年代,父亲病逝,家里的顶梁柱倒了。不足15岁的李嘉诚作为家中长子,不仅要赚钱养家,还要照顾母亲和弟弟妹妹,更糟糕的是他还患有肺病,病情接近危险的程度。
成长仿佛是一夜之间的事情,李嘉诚将其称为“一生中的最困难”:“15岁的我,仿佛已经有20岁的心态。”
当今日的少年郎们还在抱怨学习辛苦,工作无趣的时候,李嘉诚却已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即使最艰苦的日子,他都没有放弃学习,那是生活的一束光,照耀他前行的路。那些年,李嘉诚除了干活,就是在别人用来生火的废书堆中找书看,修完中学课程。直到如今,李嘉诚都保持每晚都要看书的习惯,了解新的科技知识及与事业有关的资讯。
后来,为避战乱,李嘉诚一家逃难到香港,租了一间木板隔间房暂居。他从基层的小学徒做起,还不忘自学会计知识,深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他进入一家塑料贸易公司工作,每天工作16小时,他的生意额比排第二名的同事多出7倍。
幸运总会眷顾不向命运低头的人。由于勤奋好学,他两年内被晋升为总经理,负责管理两三百名工人及20名写字楼职员。他拿到的薪金倍增,比家中所需的开销要多许多。然而下班回家,他还请老师帮他补习英文。
在管理工厂过程中,李嘉诚积累了塑料工业市场的丰富经验。1950年他拿出所有积蓄,又找亲戚借了些钱,用5万港元本金开启了创业之路:一家100多平方米、生产塑胶花的小工厂。
有人开玩笑说,这家工厂除了招牌是新的,其他的全是旧的。李嘉诚却毫不介怀:如果你不广泛吸纳小支流,哪里来的江河?一个干实业的人,如果没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怎么能成?
所以他将小工厂以“长江”命名,寓意不择细流、汇聚百川。厂房不大,除了用作生产之外,李嘉诚另辟一个阁楼做写字楼,晚上就睡在厂内一个储物室。从采购、设计、生产、推销,李嘉诚都亲自过问。今天中国年轻创业者们吃过的苦,当年的李嘉诚比他们还要拼命。
一个强大的商业王朝,就此开启了大幕。
赚下第一桶金,转战房地产行业
当时的香港,享受着迅速的攀升人口红利,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劳动大军。同时,经过艰苦的创业岁月,李嘉诚也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塑料花工厂,大量内销和外销令工厂的年利润猛升到千万港币。
后来,西方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美国、西欧对香港制造的成衣、纺织品等施加限制。再加上工资节节上升和通货膨胀,香港在亚洲四小龙中失去持续发展密集型经济的优势。
赚到第一桶金后的李嘉诚开始考虑转型。70年代初,李嘉诚认为塑料花甚至整个塑料工业会被新兴工业所取代,决定在未被淘汰前将工厂结束。
此时,李嘉诚的地产业务发展迅速,所得利润远超于工厂业务,他在1971年成立长江地产,1972年将长江地产改名长江实业在香港上市。上市不久,李嘉诚就在董事会上宣誓了“要做香港最大地产商”的雄心,不几年就超越当时香港地产业的老大——英商置地,成为香港最大地产企业。
为什么李嘉诚会选择涉足房地产行业?一是眼光敏锐,二是恰逢机遇。这与他一直以来坚持学习,关注经济前景有关。
除去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因人口急剧增长所产生的巨大住房需求拉动了上涨的房价外,60年代是香港“居建扩大时期”。中小型规模的房地产商在外资的带动下,纷纷集资改建,翻新旧楼。进入70年代后,政府大力发展公屋建造。
如今,在香港每7个私人住宅单位中,便有一个由长实建成。依靠地产跻身一线企业家之后,李嘉诚快速将产业向其他行业延伸。
那么,在楼市中大赚一笔的李嘉诚是如何看待房价的?
楼价这个事情我绝对不敢讲,过去两年已经增加多了,高出了两倍。我们的楼价和一般的市民收入脱节。我们现在需要多一些公屋和居屋,让普通市民也不会因为住的问题而令他们生活困难。
不能把买房看得太重要,如果女孩子说没有房就不结婚,那如果是我我就会说,不如趁年轻你再找一个吧。不可能很年轻就要买房。
首富诞生记:疯狂的扩张之路
当时,香港各行各业基本都已由几个巨头企业把持,从零开始颇有难度,并购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办法。第一步,李嘉诚在1980年成功控股当时香港最大外资企业之一和记黄埔。这一场战役,李嘉诚赢得漂亮,仅以6.93亿却控制了62亿港元的和记黄埔,成为香港第一个控得洋行的华人。
紧接着,他又收购香港电灯集团跨入电力行业,赢得“李超人”的名号。
1986年,李嘉诚还带领和记黄埔成功控股了以加拿大为基地的能源公司——赫斯基,获得95%的股权,然后将其在多伦多证交所上市。由赫斯基能源和中海油在南海合作的荔湾天然气项目,为内地及香港市场提供天然气。这一交易,也一度被誉为李嘉诚“一生中最伟大的投资之一”。
自1990年代始,李嘉诚开始大规模投资海外,收购英国主要货柜港菲力斯杜港75%的权益,港口业务趋向国际化,是全球最大的独立货柜码头经营商。
扩张的脚步不能停,一起来看李嘉诚的扩张版图:
现在的李嘉诚有多有钱?
重组后的长和集团,在全球50多个国家经营着上天入海的多元化业务,拥有超过29万名员工,全球最大的港口和零售业务,领先的地产、基建、能源、电讯与数据人工智能等业务。
关于李嘉诚的身价,根据《福布斯》杂志1月18日公布的香港富豪排行榜数据,他以3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200亿元)总净资产,连续20年蝉联香港首富之位。
从内地撤资:李嘉诚真的跑了吗?
李嘉诚是最早到内地投资的香港企业家之一,30多年来,李嘉诚和长和系已几乎将旗下业务全数引入内地,也让内地成为长和系除了香港之外投资比重最大的地区,以及最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
只是当李嘉诚将目光投入到欧洲市场时,卖掉了内地的一些物业,被解读为:李嘉诚跑了?
由于欧洲因为金融海啸出现价值洼地,内地房产市场一直暴涨,李嘉诚出售了一些内地的地产业务,转而投资欧洲公用事业,并称为买下了英国的人。
李嘉诚对英国的经济控制有多可怕:截止到2015年,李嘉诚旗下的公司已控制英国天然气近30%的市场、电力分销25%的市场和供水约5%的市场。同时,还大规模投资当地铁路、电讯等业务。
几年下来,李嘉诚的长和系近15000亿元总投资版图中,有一半也就是7500亿元砸向欧洲,其中英国成为大本营,投资了近3000亿元。
李嘉诚是不是真的跑了?看看这位超人是如何回应的:
说到撤资问题,可以看北京的项目,我们也是最大的股东。撤资的话,我卖掉什么或者买进什么,都是集团买卖的资金,我也拿不到这个钱,所有的资产都属于公司。如果真的撤资,对这个公司没有兴趣你应该是卖股票。但是我在过去二十年以来,我只有买,从来没有卖过股票。
现在卖什么也好,在国外赚钱也好,这些钱是流回香港,回到香港的钱再去投资一百个国家,或者说投资内地,这些钱是永远属于公司的。谁可以说我卖出去的变成撤资?内地的地产卖出去是非常正常的,会有更好的投资,做生意买卖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撤资指的是自己持有的股票卖走才叫撤资。
李嘉诚退休之后,庞大的商业帝国将何去何从?
关于家族传承这个问题,李嘉诚早已布局,体现了一个父亲为家族企业操劳到老的良苦用心。
2012年5月,李嘉诚做了“分家”的计划,将逾四成的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权益,以及三成半的赫斯基能源权益,分配给大儿子李泽钜;对于次子李泽楷,李嘉诚称会帮助李泽楷收购心仪的公司,金额会是李泽楷现时身家的倍数计。
然后,近十年来,中国经济风起云涌。成长起来的60后和70后互联网新贵闪亮登场,以BATJ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正在颠覆一个时代,也在创造一个时代。属于李嘉诚的“光辉岁月”,能否涛声依旧,还要时间来给出答案。
纵观每一年的财富榜,多少英雄来来去去,多少传奇和破产的故事纷繁上演。这一边,王石退居二线,王健林断臂求生,海航深陷债务泥潭,还有无数创业公司正踏着刀光剑影奋力前行;另一边马云吹响了“新经济”的号角,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正在浮出水面,破冰而行。
创业难,守业更难,互联网浪潮的冲击来势汹汹,在新任掌门人李泽钜的带领下,“李家的城”将走向何方?
荣光之下,他漫长的奋斗岁月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从不肯向命运服输的少儿郎走来,李嘉诚上演了一场人生逆袭的故事,从中产之家的坠落,到贫困苦难中崛起,他整整奋斗78年,成就了香港无法超越的首富传奇。
寒门并非不能出贵子,落魄的人生并非无法逆转,就看你是否有那份从逆境中绝地反弹的勇气,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以及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的信念。
未来那么好,岁月何曾催人老,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才刚刚开始。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