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论辩式教学对语言、信息搜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许多中国留学生在入学后难以适应这种课堂模式。
许多学子共有的“麻烦”
论辩式教学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课程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老师鼓励学生根据提前布置的阅读材料深入分析、批判性地思考和吸收他人的观点,在课堂上展开自由提问和讨论。在国内学习时,学生们并不一定熟悉这种教学形式。于是,一旦留学海外,尤其是到了欧洲和美国,“麻烦”就来了。
应姮现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哲学与公共政策硕士。她说,论辩式教学在课堂上很常见,基本上每天、每门课中都会有。“一般老师会有自己的教学设计。每节课前我们都会拿到一张问题列表,课上老师会选择其中几个问题让大家各自发表看法,之后从讨论中还会引出一些新的问题。”应姮介绍道,“我们还有一个公共论坛,在讨论课开始前,大家可以在上面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老师也会经常查看,汇总我们的想法,并在课堂上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谢斯杰是意大利米兰天主教圣心大学欧洲与国际政治专业的硕士生。他所在学校的很多课程也都使用了论辩式的教学方法。“我们这里组织课堂讨论的流程也是类似的,一般都是教授先定一个讨论的课题,然后让班里的同学进行分组,接着就在小组内自行展开讨论。”谢斯杰说到。
预习是关键 遇挫莫着急
由于在国内比较少接触论辩式教学,又有语言方面的困难,很多初到国外的中国学生难以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在课堂讨论时,常常会因为无法顺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难以理解其他学生的发言而发愁。这种自由讨论课也被中国留学生称为“最具挑战性的课”。
谢斯杰称自己初到意大利上本科时也有着类似的感触。“因为我是通过‘马可波罗计划’来米兰读本科的,虽然也学过意大利语,有点语言基础,但和以意大利语为母语的同学讨论,仍感到非常困难。”谢斯杰回忆起自己一次课堂讨论课的经历,那次教授请来几位专家做小型研讨会,研讨会后教授让大家分组讨论,他却连分在哪个组也搞不清楚,后来好不容易明白了分在哪组,但却对讨论的话题一知半解。
谢斯杰为了解决讨论课上遇到的难题,想了很多办法。他从大一开始就和意大利同学合住,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学校,他每天都利用所处的环境来提高自己的意大利语水平。每次课堂讨论前,他也都认真地预习和准备,同时也努力抓住课上的机会,积极参与讨论。仅仅用了一年,大二时谢斯杰基本可以跟上意大利学生的讨论节奏了。整个大学阶段,他都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辩论能力。这个过程虽然漫长、艰辛,但也是充实、快乐的。到了研究生一年级时,谢斯杰已经可以在课堂上自如地表达观点、出色地完成讨论课了。他认为,应对讨论课最重要的秘诀就是要课前做足准备,对所有材料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课上有话可说。
相比谢斯杰,应姮并没有经历那么长的调整适应期。因为在读研究生前,她已经在英国念过书,所以对讨论课并没有感到非常困难。在应姮看来,上好讨论课最重要的就是课前做好预习,课上要有信心。“讨论课上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是很正常的,要学会借助老师在讨论间隙的讲解,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
应姮给正在为课堂讨论担忧的留学生提供了一些建议:“阅读一定要带着问题,进行思考性的阅读,而不是应付。同时阅读时要及时做笔记,记下自己的观点和问题。上课发言不要害怕,说慢一点简单一点都没有关系。课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私下多和老师沟通。”(孙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