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中国并购模式,法国超越意大利
财新网“第三只眼”专栏作家。宁波诺丁汉大学商学院金融助理教授,全球政策研究所主任,浙江大学高级研究员与金融兼职教授。董事总经理级别的投资银行家,具有丰富的国际经验,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获得MBA学位,并在意大利巴勒莫大学获得电子工程硕士学位。
【财新网】(专栏作家 迈克•杰拉奇)中法两国在跨国并购行为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二者都以一种系统性的方式处理境内和境外交易;有时,出于民族自豪感以及力求在核心工业产业建立国家领军者的战略需求,他们都强调民族主义的一面;两国都公开表明支持开放贸易、开放投资环境以及经济自由主义。然而,现实往往并非如此,国家利益常常凌驾自由主义。中国努力在这两种推动力之间构建平衡,近期的“一带一路”倡议或成为中国说服国际合作伙伴自己真心实意地想开放贸易及投资的新思路。
西方国家在经济上或甚至连体制上都比中国脆弱,经常没有过多考虑互惠条件就不假思索地开放门户。就好像这些西方国家面对中国有一种自卑情结,为了讨好中国,不顾自己的利益。例如,中国决定举办并赢得足球世界杯,接着很快 AC 米兰和国际米兰都被转手,现在的东家是中国。在过去的十余年里,中国在意大利和法国进行了高达220亿美元和200亿美元的并购。然而,意大利却仅收购了总值约3.5亿美元的中国资产,而法国对此已经出手了100亿美元。总计下来,中国在意大利和法国投资了420亿美元,与此对应的资本逆流只有110亿美元(Bloomberg 数据,不包括绿地投资及合资企业)。自然,中国和欧盟之间的互惠条件并未得到满足。例如,中国是禁止外资收购体育文化产业资产的。中国颁布了一套投资负面清单,列出了禁止或限制外国投资的所有产业。这份长达25页的文件几乎囊括了所有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
欧洲当然觉得自己在跨境并购潮上无法与中国抗衡,但好在法国力图团结行动,正如中国在海外表现得那样。通过达能集团、欧莱雅和安盛集团及其他企业,法国建立了一套统一的体系,比其他国家(德国除外)更成功地渗透中国市场。意大利却恰恰相反,未能获得其产品本该获得的成功。效仿中国模式就很好,或者至少可以借鉴法国模式,毕竟法国在中国销售的红酒是意大利的六倍。
法国在法意跨国并购潮方面也处于主导地位。自2005年至今,法国收购的意大利资产是意大利收购法国资产的三倍(850亿美元与350亿美元)。根据 Il Sole 24 Ore 的数据,法国持有7%的米兰证券交易市场的市值,而意大利企业仅持有不到1%的巴黎证券交易所市值。面对意大利,法国似乎做得不错,看起来中法模式十分有效。
法国近期阻止了之前批准的芬坎蒂尼造船厂 (Fincantieri) 收购 STX 造船厂的并购提案,是为了保留国内工作岗位与保护国家利益。与此同时,维旺迪 (Vivendi) 努力巩固自己在意大利的媒体和电信产业(梅地亚赛传媒 Mediaset 及意大利电信 Telecom Italia)的利益。我曾说过马克龙做了他认为最有利法国企业和人民的事。他的对错与否,只有时间能告诉我们。接下来的问题是:其他国家该怎么做?
作者为宁波诺丁汉大学商学院金融助理教授,全球政策研究所主任,浙江大学高级研究员与金融兼职教授。译者:牛亚茹